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舉措,把安全發展和應急管理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發展安全(應急)產業對于落實安全發展理念、提升全社會安全保障能力和本質安全水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重要保障。
從起源上看,安全應急產業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是在原“安全產業”和“應急產業”的基礎上整合而來。安全產業是為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動提供專用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產業;應急產業是為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在實踐中,安全產業和應急產業往往混淆使用。為解決安全應急產業內涵和邊界不清晰的問題,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進一步完善安全應急產業的理論體系和內涵,將安全產業和應急產業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統一的安全應急產業概念。因此安全應急產業也就形成了統一的“為各類安全保障及應急處置活動提供專用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產業。”
產業發展存在現實需求
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公共安全事件易發、頻發和多發的趨勢日漸明顯,公共安全問題的復雜性、外溢性加劇,潛在風險和新隱患增多,不僅給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壓力,也給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損失。2020年3月7日,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欣佳酒店所在建筑物發生坍塌事故,造成29人死亡、4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794萬元;2020年6月13日,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境內沈海高速公路溫嶺段溫嶺西出口下匝道發生一起液化石油氣運輸槽罐車重大爆炸事故,共造成20人死亡,175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470余萬元。
這些災害事故的應對既需要采用技術裝備、檢測檢驗設備、監控預警裝置、防護裝備、安全評價、安全認證等各種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提升城市的整體韌性;也需要依托大數據、云計算、5G、區塊鏈等技術,加強物聯感知網絡建設和應急平臺建設,建設智慧安全城市,提升各類災害和災難的預警、響應和處置能力;還需要從人員培訓、安全文化和教育的維度,提升全社會的整體安全意識和安全素養。這些無一不與安全應急產業關系密切,構成了安全應急產業發展非常現實的需求。整體上看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無論是在B2B市場端還是在B2G、B2C市場端,都存在較大的市場開拓空間。
產業發展存在短板
我國高度重視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等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就目前而言,我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科技創新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產業發展的社會共識也不斷提升,安全應急產業與安全保障能力、應急能力之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良性循環。
安全應急產業體系建設、安全應急產業市場形成是整個安全保障與應急管理工作的引擎,只有安全應急產業體系完善、安全應急產業市場成熟,安全保障與應急管理事業才能找到落地終端。當前,我國安全應急產業在發展領域、規模、產業鏈、產品/服務的技術含金量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短板。
在產業領域方面,主要局限在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領域,對其他公共領域特別是生活領域的拓展有限。在產業規模方面,我國從事安全應急產業的企業數量雖然較多,但是規模偏小,且缺少領軍或龍頭企業,產業集聚發展受限。在產業鏈方面,沒有形成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產業鏈,產業鏈上、中、下游鏈條尚未完全打通。以應急專用車產業為例,其規模化發展不僅需要專用車本行業的發展,而且需要底盤、車胎、車燈等大宗配件及其他裝備、材料、化工、電子信息、通信、物流保險等配套服務產業鏈發展。在產品/服務技術含金量方面,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和服務的技術含金量較低,難以完全滿足安全保障和應急處置的需求。如工程機械裝備很多缺少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核心配置。
高質量發展正逢其時
安全應急產業作為國家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具有安全和發展雙重屬性,在擴大內需、培育新經濟增長點、調整經濟結構等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對于安全應急產業而言,用足、用好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抓住目前市場需求旺盛、全社會普遍重視安全的有利時機,加快創新腳步,推動高質量發展正逢其時。
一是加強安全應急技術創新。聚焦自然災害、生產安全、城市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源頭治理需求,加快關鍵、急需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研發,提升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轉化效率和工程化、產業化水平。強化安全應急產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探索安全應急產業與保險、金融融合發展機制,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之間的相互支撐和配合。
二是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一方面要優化產業供給結構,著力提升要素投入質量,加強技術含金量,全面提升產品、服務供給質量,穩步提高產業發展質量,促進我國安全應急裝備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另一方面要廣泛開展示范應用,圍繞重點行業領域和智慧安全城市建設需求,組織開展先進安全應急裝備、安全應急平臺、安全應急服務試點示范,創新應用模式,形成示范效應,壯大產業規模。
三是強化多方保障。首先要強化財稅政策保障,將安全應急產業納入現有財稅扶持政策支持范疇,出臺適用于先進安全應急裝備、產品、服務、模式推廣的專項扶持政策。其次要強化資金保障,創新投融資機制,更好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支持設立細分行業或地方安全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進一步拓寬安全應急產業的融資渠道。再次要強化人才保障。健全多層次安全應急人才培養體系,依托高等院校、重點企業、行業協會、社會培訓機構開展專業人才培訓,支持相關高校的國家安全學科、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應急管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加強安全應急領域復合型人才培養。最后要強化國際交流合作保障,以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為重點,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先進安全應急裝備和服務。鼓勵國外創新資源與國內安全應急產業創新發展需求開展對接,促進國際先進安全應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作者單位均為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
作者:許歡 魏娜
責任編輯:楊怡